
2022對蘇格蘭威士忌來說,是個有趣的年代,在Covid-19疫情逐漸轉化成生活的一部分,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,對於品飲市場的影響也跟著改變,但面對台灣品飲者仍有強大需求的現況下,威士忌品牌逐步另闢蹊徑,創造不同的想像空間。
Image 各品牌
威士忌的世界,正在改變中。
這句話說了好幾年,似乎「變」已經成為無可避免的不變,尤其是2020開始的Covid-19疫情,不但讓人們的生活跟著停頓,很多商業行為也跟著無可避免地進行系統性的變革,這樣的無可避免似乎無奈,但持續變革的思維與態度,確實是無可避免的。光是這一段話,「無可避免」就用了四次,我們可以說,這些變化是被現勢推著前進的,而只有超前進度地因應現勢,才是創造改變的系統化思維。
你其實可以從市場的期待看得出來。受到疫情的衝擊,的確全世界的威士忌市場都發生了質變,依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公布的產指標數據,蘇格蘭威士忌的市場相較於2020年,其實是全面復原中,2021年對全球的出口量相當於13.8億瓶,較2020年增加2.38億瓶,成長20.7%,也比2019年疫情大流行前多出約7300萬瓶;以出口值計算則為45.1 億英鎊,較2020年增加7.05億英鎊,成長18.5%,但仍較出口最高峰時的2019年減少了8%,顯示人們的消費心態仍普遍較疫情前保守;而全世界都知道最愛喝威士忌的國家—台灣,仍佔蘇格蘭威士忌排行榜第三名,僅次於美國與法國。
不過,與其他進入兩大前十榜單的多數國家相比,台灣市場的「消費量」其實躋身前段班還有些吃力,但台灣的進口金額能夠立足於全球第三的主要原因,其實還是在於台灣人偏愛平均單價較高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項,與一般以調和威士忌為主流的消費習慣相異其趣;根據統計,2021年台灣進口值威士忌金額大幅成長24.3%,達到2.26 億英鎊,可以說台灣的蘇格蘭威士忌文化卻已漸趨成熟,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。
與上升的金額有異曲同工之妙的,是近幾年台灣人對威士忌的「期待值」其實產生相當顯著的變化,許多昂貴、稀有及具有收藏價值的威士忌,都在台灣相當頗受青睞,甚至在二級市場的轉手價格也一再攀升,這也引起蘇格蘭威士忌產業的強烈關注,不但逐漸體認到台灣在高端威士忌上的龐大消費潛力,更發現台灣的威士忌消費的確朝強烈的「M型社會」逐步發展。
銷售行為轉變中
若以在台灣市場市占率高達85.5%的蘇格蘭威士忌為觀察對象,從2021年各價位帶進口量的變化,可以明顯地發現台灣威士忌市場正持續朝M型化發展,尤其在在1,050至1,399元的「核心酒款價位帶」出現明顯衰退。這個價位帶是過去各威士忌品牌核心酒款(尤其是12年)主要價格區間,但因為疫情肆虐,有些核心酒款品項因為供給變少而向上調節價格帶,這種變化反映在實際消費行為上,對品牌忠誠度較高且可以接受新價格的品飲者,必然會隨著品牌調升價格區間,而忠誠度沒有這麼高的品飲者則可能因為行銷或通路介紹,轉而選擇替代品項或向下調整價格帶,加上這幾年新的酒廠(不限於蘇格蘭)的新品也開始逐步裝瓶,願意嘗試不同風味的品飲者,在選擇日趨多元的現況下,自然也樂得接受如此百花齊放的盛況,讓威士忌的市場更趨多元。
再從通路的觀點出發,2021年相較前一年相比,雖然Covid-19疫情斬斷了即飲市場如酒店、酒吧或餐廳等通路的銷售量,但卻在非即飲市場開出好成績,使得威士忌在台灣酒類市場中持續佔有一席之地且後勢看好。

根據7-11轉投資事業首阜企管顧問的統計分析,以超商來看,各類烈酒類銷售以威士忌銷量市占率最高(22%),其次依序為中式白酒(21%)及釀造酒(17%);不過,數據顯示威士忌為「季節性商品」,其旺季為冬季之12月、1月及2月,淡季為夏季之7月、8月及9月,顯示非即飲市場的銷售型態似乎仍以送禮為最大宗。不過,也是因為超商市場的蓬勃發展,品飲者購買的態勢也跟著調整,購買者再容量選擇上,以迷你容量(200ml以下)購買次數最高,數字達近七成,其次為小容量(200ml-400ml,占比約16%);然而,銷售額以大容量(700ml以上)及迷你容量(200ml以下)為主,分別各為近四成。從購買價位來看,非即飲通路以低價位(400元以下)達到最高的銷售數(84%)及銷售額(53%)。購買包裝以一入包裝達到最高的銷售數(98%)及銷售額(94%),加上威士忌的銷售商圈主要在住宅區(47%),顯示品飲者「買回家喝」的趨勢也成為態勢。
以威士忌品飲者的個人樣態來看,整體威士忌市場以女性居多,而男性對消費額貢獻度較高。從男性品飲者的數據來看,消費額占比高(55%)、偏好中容量(400ml-700ml)及迷你容量(200ml以下)、偏好1入、2入、3入包裝,除了高屏區,其他區域皆以男性銷售額占比高於女性,其中以桃竹區最為明顯;至於女性品飲者,不但人數多、偏好大容量(700ml以上)及中容量(400ml-700ml)品項,且購買禮盒銷售額貢獻度明顯高於男性,而高屏區是唯一一區銷售額占比高於男性的地方。
行銷與銷售的深度鏈結
而面對市場的變化,威士忌品牌也有因應之道,從通路、行銷與市場需求出發,創造不一樣的議題想像。確實,包括行動網路、大數據、擴增實境等不斷冒出來的新科技,都在不同的層面上改寫產業規則,更改變世界獲取訊息的方法,顧客與品牌間、顧客與顧客間的關係都已經改變,也徹底改變行銷。在這樣的數位時代,「實體展示廳現象」與「網路展示廳現象」都是在顧客身上相當常見的購買行為,消費者在任何地方看到商品資訊後,可能會在實體通路先行體驗、比較,然後透過網路下單;也可能在網路上蒐集相關資訊,最後到實體店面購買。當然,受限於長期以來,囿於法規,酒類商品無法在線上銷售,但數位時代的顧客機動性高,可能在網路或實體通路間交替轉換,尋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。
於是乎,過去透過品飲體驗,建立品牌好感度,增加酒款銷售的機會,也開始建構屬於自身的網路行銷思維。像是帝亞吉歐首推風氣之先設立實體「帝亞吉歐威士忌會所」定期舉辦旗下品牌的威士忌品飲會,格蘭父子在台灣北、中、南設立的「私藏酒窖」,也透過不同類型的跨界品飲活動展現屬於自身的性格,而後兩者更分別透過Line官方帳號與Podcast進行會員經營與行銷推廣,事實證明這是相當成功的做法,讓酒商同業也跟著群起效尤就是最佳證明。
烈酒品牌自己經營社群,確實有其利益。首先,可以更直接地掌握品飲者的喜好觀點,能透過更直接的「對話」來進行精準行銷與銷售行為,而這些數據與資訊更是烈酒品牌未來規劃產品的最直接加持,再來當然這也是可以制衡「挾會員以令諸侯」的部分社團對品牌予取予求,讓自身得以掌握第一手消息與品飲者需求的最佳手段。這樣的作法在三得利身上發揮到極致,它的「Beam Suntory威士忌愛好會」官方帳號不但可以透過掃描集點瞭解品飲者的購買的精準喜好需求,持續舉辦抽獎也強化會員的黏著度,甚至連限量酒款的「購買權」都以威士忌愛好會會員作為資格登記進行抽籤,可以說是把會員俱樂部與官方帳號利用到極致的品牌之一,這也可以說是在疫情之下發展出的因應之道,卻轉化成為行銷發展的關鍵趨勢。
不過,反過來說,威士忌最終仍是「消費品」,透過行銷確實可以擴展知名度與品牌認同感,但操作的方式是否合宜,讓聲量轉換成銷售行為,卻是系統觀點的最重要關鍵,像是去年百富16年法國皮諾甜酒桶透過KOL行銷創造了大幅聲量,但銷售系統無法跟上造成被定為為「核心品項」的威士忌因缺貨造成終端售價過度浮動,反而讓品飲者在最終購買行為即將發生時卻步,讓銷售系統跟不上行銷聲量的訴求,就有一點得不償失了。
回歸市場觀點,台灣威士忌市場確實因為Covid-19疫情發生了變化,而這樣的概念轉換也讓消費者行為發生了轉化,在疫情趨緩甚至成為生活常態的2023,這項趨勢似乎仍會延續,但「變化」其實也讓市場變得更為活潑,展現了更有趣而精彩的面貌。
an update!
You’re all set
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.
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.
You’re all set
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.